当前位置: 上海办公楼装修 > 新闻动态|News > 浏览文章

国家产业园大格局发展状况总结
       过去在重庆和四川排在一起的时候,重庆是人口第一大省。根据六普的数据,现在广东是第一大省。其实这些年中国区域发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家关心的区域的差距。这些年中国的区域差距是逐渐在缩小的,特别是从2004年以后。
  这张图表示的是最富的省和最穷的省,他们之间的人均GDP的比。最富的省在前几年一直是上海,最近这两年变成了天津。人均GDP最低的是贵州。现在最富的省和最穷的省,他们之间的倍数也是逐渐在缩小的。从2005年以后,数据跟过去有点不一样,过去都是按户籍人口来说的,这些年改成常住人口以后,很多东部的省是承接劳动力转移的,所以刚才我们所展示的广东省的人口是第一大省。原来是用户籍人口算的,现在变成常住人口算的,东部的省人均GDP和西部的差距由于计算的原因,也会起到一定的缩小作用。但是即使在同样的定义下,这些年他们的差距也是在缩小的。
  这张图是用经济系数来算的,80年代区域差距是逐渐缩小的,但是90年代区域差距是逐渐扩大的。但是从西部大开发提出以后,区域差距还是扩大的,但是扩大的速度是放慢的。但是到了最近这些年,区域差距是在逐渐缩小的。我们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计算的,所有都是显示这些年区域差距是逐渐缩小的。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基本服务方面,我们算了一下基尼系数,人均收入和人均支出差距也比较大,所以我们不光要关注人均GDP的差距,还要关注各个地区的人们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问题。
  这几张图显示的是从1978年到1996年,1992年到1996年,还有2000年以后的数据。本世纪这几年,东部增长速度与其他地区比是放慢的,由于增长率变化以后,区域的格局也是有所变化的。
  再看这张图,这个是展示了1978年、1990年、2000年、2010年的数据,红色的是GDP前十位的省,绿色的是中间十位,白色的是最后的十位。在1978年的时候,东北地区都是在前十位里边,当时的西藏、宁夏也是在前十位里。到了90年代,东部发展比较快。在1978年的时候,广东、浙江、福建,广东位于中间十位,福建当时是排在第24位,浙江排在第16位,所以那个时候东部沿海地区有些地方发展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但是到了1990年,经过了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东部的很多省都变成了前十位。到了2000年的时候,没有一个西部的省是在前十位里。那就说明,中国的区域必须要提出来新的发展战略,开始提出西部开发。经过了区域政策的改变以后,到了2010年以后,内蒙已经进入到前十位里边,区域发展的格局还是有变化的。
  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天津现在人均GDP是最高的,北京第二,上海第三。2011年的时候,是上海比北京高。2010年,上海第一,北京第二,天津第三。这是最近几年各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西部的地区增长很快。增长前十位的包括吉林、安徽等等。2011年,天津增长速度最快。但是2007年的时候,内蒙是增长最快的,每年增长速度要达到18%以上。这些年增长的格局是在不断的变化的。西部这些年虽然增长的很快,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西部是资源比较丰富,另外这个地方的劳动力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的,所以相对来讲,西部这些年更多的是靠投资的驱动和能源资源的发展才发展这么快的。现在来看,西部增长很快,但是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由于东部地区增长放慢以后,对西部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认为西部的发展在未来也还会受到很多新的挑战。
  另外我们看一下区域的产业布局。首先看一下影响区域产业布局重要的几个因素。一个是全球的运输和通讯成本大幅度下降,中国也是这样,中国发展以后,使得城市和城市间的距离大幅度缩小,跟这个趋势是一样的。比如一个飞机在欧洲实际上不是在一个国家生产的,它不同的部位是在不同的国家生产,因为生产的组织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以后,使得专业化分工成为现实。
  另外是促进了经济的积聚,各个国家的产业都是处于积聚的状况。每平方公里经济的产值,基本都是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美国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是平的,西海岸和中部的某些城市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日本的经济在东京的聚集程度也是非常高的。韩国在首尔地区也是经济非常积聚。经济的积聚是这些年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在2009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强调,平衡的增长意味着对经济的阻挠。因为增长是不平衡的,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让各地方的人都能享受到增长的好处。
  我们看一下中国的情况。这是1978年以来到现在的情况,我们分成四个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来看,第三产业的比重都是有所上升的,第二产业的比重都是在下降的。
  从中国制造业的状况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大部分都集中在东部地区。中国的制造业体现了经济在地理上比较集中的状况。从区域的基尼系数来说,改革开放之初是0.51,现在增长到0.58。中国制造业重心的变化,这是一个物理的概念,但是如果用到经济上,可以看到经济整个的重点是在不断变化的。越来越往东南方向发展,这是中国制造业这些年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考虑未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十八届三中全会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方向性的改革和发展的思路。跟区域经济特别关注的有几点,当然有很多条都是跟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有关的,但是我说的这几点是特别要关注的。
  一个是在第52条指出,坚定不移的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十一五”提出过主体功能区,“十二五”仍然也提出主体功能区。但是这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又突出了“坚定不移”这几个字,所以主体功能区制度在我们未来一定要坚定不移的按照这个制度来进行调整。在不同的地区,考核政府政绩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什么是主体功能区呢?把中国划成四个地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并不是说这个地方不能发展,限制的是大规模的经济和城市化的活动,但是不是说这个地方不让发展。所以在限制开发区,一个是农产品的主产区,还有一个是生态功能区,这两个地区在发展的时候还要继续发展,比如农产品产区要提供生态产品和农业产品,所以对它的考核标准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地区,产业政策也是不一样的。在“十二五”中也有这些图,这些图都是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在整个区域中间我们划定了,要严格掌握产业发展的选择和发展理念。在主体功能区下面会影响到城市化的布局,最近开会仍然强调“两横三纵”的城市化布局,在我们未来几十年大体上还是按照这样的方向来发展的。
  在51条指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原来我们有各种规划,有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各种规划,各种规划都是出于不同的政府部门,现在按照三中全会的决定来讲,今后逐渐要实现多规合一,这样就避免我们由不必要的规划造成的冲突和矛盾影响我们的发展,对我们非常有指导意义。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概念是我们一直在讲的,但我们经常会对它的内涵理解的不够。从制造业来讲,它的升级分这么几个方面: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的升级、部门间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要体现的是微笑曲线。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我们现在非常关注价值链的升级,由于这些年生产和贸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之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整个产业链条的延长和升级,这是我们过去重视不够的地方。所以现在有些地方提出来,链条的升级或者链条的拉长需要补链,这是当前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方面。